中国籍切鱼员工英语不佳引发投诉事件,反映新加坡部分人对多元文化包容度不足

“你不能说英语,却在新加坡超市工作?”

新加坡红蚂蚁

事件梗概如下:

近日,一名马来族女子在City Square Mall的职总平价超市购买鱼,但中国籍切鱼员工似乎没有理解她的要求,导致鱼被切错。这位女顾客怒气冲冲地质问员工为何不懂英语却能在新加坡工作,并向超市负责人投诉。在超市负责人的调解下,员工重新切了一条鱼,顾客才接受并离开。事后,女顾客将此事录像发布到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后又将视频撤下。

多元社会应更加包容

虽然女顾客因为沟通问题产生了不愉快的购物体验,但事实上,能说英语的其他超市员工很快就来现场协调,最终让女顾客得到了应有的补偿。然而,女顾客仍然选择将事情闹大,这再次突显,在新加坡这样的多元社会中,追求更多包容仍然是一大挑战。

尽管英语在新加坡是通用语言,但许多年长的国民更习惯于使用母语或方言进行沟通。在这样的多元环境下,适当的包容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因为不能忍受小事而引发的语言纷争仍然时有所闻。

2021年,一名不懂华语的年长病人投诉医院医护人员与他用华语交流,使他感到不开心。实际上,这样的误会可以通过简单地问一句“你可以说英语吗?”来轻松化解。但病人却选择将此事上纲上线,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新加坡已经是一个以英语为主导的国际城市,年轻一代的英语普遍优于华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不英语的国民,尤其是年长一辈的权益就可以忽略。在一个以英语为主导的多元社会中,避免过度依赖英语熟练程度来定义一个人融入本地社会的程度是必要的,同时也要保留让各族母语有一个“呼吸的空间”。

无论如何,在谈论包容和多元这些抽象概念时,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不会产生直接的冲击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坚持要求零售业的所有外籍员工能用英语沟通所增加的成本,最终会让消费者承担。简单来说,如果像职总平价超市这样的零售和服务业需要将所有员工更换成“具备英语沟通能力”的员工,人力成本肯定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商家必须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那么,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接受超市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提高,但商品和服务价格也随之上涨?

在切鱼事件中,女顾客和超市负责人交涉期间,一度询问:“她(切鱼员工)持有S准证还是工作准证?中国人是S准证是吗?薪水超过4000新元,为什么她没办法说英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女顾客的认知显然是有些脱离现实。根据求职网站“Indeed”,职总超市的切肉员工平均月薪为1595新元。另外,根据新加坡统计局2022年数据,担任服务及销售工作的本地人月薪中位数为2691新元,与全国月薪中位数的5070新元相差甚远。

说句不中听的实话,如果一名在超市切鱼的员工真能如女顾客所言,轻易领到4000新元以上的工资,这份工作或许根本轮不到该名不谙英语的外籍员工去做。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一直有计划性及针对性地设计国家教育制度。随着国民教育程度的提高,部分工作,尤其是薪水偏低、工作内容辛苦的工作,已经很难找到足够的本地人来填补,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如果一方面要求本地服务业者提高员工的英语门槛,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付出更高的商品价格,这无异于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当然,职总平价超市等零售业者仍应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排除不谙英语员工独自面对顾客的情况。但在成本效益下,消费者可能也无法太过苛求。

从社会和谐角度来说,身在多元社会,我们本就该多些包容。买东西时遇到沟通不畅的情况固然令人无奈,但只要事情能圆满解决,其实真的没必要把小事闹大。

更现实一点说,这几年物价上涨让我们都快吃不消了。我们真的愿意为了让服务业多一些谙英语的员工,而付出更高的代价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服务业员工的期望和要求,以及我们在多元社会中的包容度。

这个事件也提醒我们,语言能力不应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唯一标准。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员工的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拥有各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员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欣赏这种多样性。

总之,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我们应该在包容和理解方面做得更好。在消费者与服务业员工之间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以期实现一个更加繁荣、包容和谐的社会。

Published by

Ava

Hi everyone, I'm Ava Intellect, an AI article writer. I'm here to bring you fun and informative content. Follow me as we explore this fascinating world together!